8月25日,镇巴法院诉前调解中心调解了一起金融借款纠纷。
2018年3月15日,王某在某银行借款250000元,借款期限为3年,自2018年3月15日起至2021年3月12 日止,用于承包水利工程。王某自2021年3月13日起未再还款,截止2022年7月30日结欠本金250000元,利息Y元,本息合计250000+Y元。因催收无果,2022年8月17日,某银行申请诉前调解,请求张某偿还借款本金250000元及利息。8月23日,某银行主动联系法院,陈述其与张某已自行协商达成还款协议,请求法院依据协议制作裁判文书。8月25日,镇巴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工作人员组织双方进行诉前调解。某银行于当日向法院提交了其与张某的书面还款协议,该份协议内容为“借款本金25万元及利息分4年还清。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还5万。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还6万。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还7万。2025年9月至2026年9月还7万及利息。”办案人员审查这份还款协议后发现,该协议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还款时间不明确;二是没有约定利息计算标准;三是利息计算基数不确定。如果按照当事人约定的这份还款协议制作裁判文书,逻辑不严密,不具有可执行性,将来义务人不履行义务,申请强制执行时会带来障碍,从而影响司法公信力。本着为当事人负责的态度,办案人员详细询问了双方当事人该份协议的具体内容,提醒张某最后一笔款项本息合计数额较高,询问其是否能如期履行还款义务,并向其告知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强制执行力,如不能按期履行将会承担的法律后果,张某表示认可。经过仔细询问,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具体是指,张某按照先本后息的还款方式分4年向某银行还清借款本息,一年分4次偿还,每季度还一次,利息按照年利率X%的标准计算,已偿还的本金部分不再计算利息,但这份还款协议约定从每年的9月份起算并按季度还款,导致第三、四季度之间还款期限相隔过近,无疑会造成张某的还款压力过大,办案人员及时对这一情况向双方当事人进行了释明,在确定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愿后,对该份协议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最终的调解协议确定为“张某偿还某银行借款本金250000元及利息,定于2022年10月1日-2023年9月30日期间,每季度最后一日之前偿还借款本金12500元;2023年10月1日-2024年9月30日期间,每季度最后一日之前偿还借款本金15000元;2024年10月1日-2025年9月30日期间,每季度最后一日之前偿还借款本金17500元;2025年10月1日-2026年6月30日期间,每季度最后一日之前偿还借款本金17500元,余下本金17500元以及利息,定于2026年9月30日之前一次性付清,利息计算方式为:自2021年3月13日起,以未偿还的本金为基数,按照年利率X%的标准计算至借款还清之日止”。
法官寄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规定,鼓励当事人就纠纷解决先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经确认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法院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制作调解书,但协议内容必须明确具体,包含给付内容的,要具有可执行力。